BACK

分批发酵

Post on 2025-04-25

分批发酵是将发酵培养基一次性投入发酵罐中,经灭菌、接种和发酵,最后一次性地将发酵液放出的一种发酵操作。分批发酵过程中,除不断通气和加入酸碱溶液以维持发酵环境外,与外界没有物料交换,减少了污染机会。其主要特征是所有工艺变量都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而变化。

分批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一般可分为菌体生长,产物合成和菌体自溶3个阶段:

(1)菌体生长阶段

菌体生长阶段处于发酵前期,这一阶段主要是菌体适应新环境,开始生长繁殖,增加细胞数量,直至达到菌体临界浓度。为减少种子液转入发酵培养基后,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,种子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应尽可能与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一致。

此阶段的代谢变化,主要是培养基中碳源、氮源等的分解代谢和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代谢,即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,新菌体不断合成,溶解氧水平不断下降。当其中某一因素成为限制因素时,菌体生长速度会减慢至一临界值,菌体由生长阶段转入产物合成阶段。

(2)产物合成阶段

产物生成阶段处于发酵中期,此时菌体量增加趋于稳定,代谢以合成产物为主,产物生成速率达到最大。发酵液pH、温度和溶氧等参数都会影响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,增加副产物的生成,影响产量。保兴赛斯的生物反应系统可对一系列参数进行检测并反馈,以了解菌体生长状态,调整最佳发酵环境。 

(3)菌体自溶阶段

菌体自溶阶段处于发酵后期,此阶段的代谢特征主要表现为菌体开始衰老、自溶,产物合成能力衰退,氨基氮含量增加,pH逐渐回升。此时发酵必须结束,否则不仅可能会使产物受到破坏,还会加大发酵后处理的困难。保兴赛斯生物反应器在配置相应硬件后,其高级监控软件可根据氨基氮、菌浓、发酵单位等检测数据,生成相应代谢曲线。对代谢曲线进行研究分析,能掌握代谢变化的规律,发现工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,有助于改进工艺,提高产量。